水產養(yǎng)殖戶頭痛的春季“水霉病”又來了,!怎么防治,?以下分析僅供參考。
每年的春節(jié)前后就像每年的預訂節(jié)目似的"水霉病"現在又“開播”了,。魚兒受傷,,正值低溫,特別令人最頭痛的事就是魚兒長"毛"后大量死魚,,說這"最頭痛"之說是指只要魚一發(fā)病,,基本上無藥可救。每年都發(fā)生,,每年都在說,,每年都這樣,每年都如此,,每年都慘烈,!該來的還是來了,不該發(fā)生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一個水霉病往往搞得我們焦頭爛額,。
魚體受傷,,魚體長毛,最后成批死魚,,這種現象即為常說的魚的"水霉病",,其實,標準的稱呼應該是低溫赤皮水霉病,,或者稱為魚類低溫受傷綜合癥,。受傷嚴重的魚,有時還沒等水霉滋生就會死魚,,這時候就只能稱為低溫受傷赤皮病,。單就該病來說,魚受傷是內因,,低溫是外因,,內因外因要同時具備才會有不可救治后死魚的結果,內因+外因=結果,,這個因果聯系非常強烈,缺一不可,,因為魚不受傷就不會發(fā)生水霉病,,水霉菌只能在傷口上滋生,健康完整的魚是不會發(fā)病或者感染的,,所以,,保證魚體不受傷才是最好的防范方法。每年發(fā)生的水霉病死魚,,造成的損失也不小,。在冬春低溫時段大約是頭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3月間,賣魚和買魚下塘的人很多,,大家都習以為常,,但往往這個時候的魚鱗松弛,加上冬天停食會致魚體不強健,,其抗應激能力很低,。因此,稍有折騰就特別容易暴發(fā)魚體受傷后爛身充血及其水霉,,其后大量死魚,。另外,凡是發(fā)生嚴重的低溫赤皮水霉病的,,人為因素也占有很大的比率,,甚至是主要原因。因操作技術不熟練(比如收網過快,、集魚時水少且渾濁等),,野蠻捕撈(強度過大,,網線粗糙),或者象上市魚那樣的裝魚過多(密度過大擁擠至魚兒疲憊不堪),,或者運魚的水質惡化(如沒暫養(yǎng)排空糞便又少于換水致水臟又臭),,或者遠距離的長途魚,或因苗種體質虛弱,,或因暫養(yǎng)不當甚至沒吊水,,或因激烈跳躍碰撞,或因氣候嚴重不適(如溫度過低,、冷凍),,或因本身魚體帶病,或因過秤干水太久致擠壓,,等等,。買魚下塘的再養(yǎng)魚,轉塘后或者捕撈后的留塘魚,,如果受傷嚴重又恰逢低溫,,很有機率致病,因為魚傷后最怕低溫,。受傷后赤皮病并發(fā)水霉病的水霉菌是典型的條件致病菌,,在低溫環(huán)境下表現活躍,于10-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繁殖力減弱,,較不易感染,具有伺機而動的特性,。掉鱗落甲嚴重,、體表粘膜被破壞等都會給水霉菌帶來可乘之機,因為水霉菌本質上具有腐生性,,健康魚不會被感染,,它只會在已經死亡或受傷魚體或卵粒上生長繁殖。只要溫度(低溫)適宜,,魚體受傷,,基本上均可感染水霉病,有傷口有菌絲,,這就是水霉病很難治療的根本原因,。水霉菌對水生動物種類沒有選擇性,各種魚類從魚卵到成魚各階段均可被感染,。低溫赤皮水霉病,,只要是低溫+受傷兩者具備,其癥狀明顯可輕易識別,。一般情況下是先“赤皮”后“水霉”(先受傷引起赤皮病,,再并發(fā)水霉?。?/span>水霉菌往往先寄生在傷口內吸取養(yǎng)料后萌發(fā),,菌絲向內深入肌肉,,表癥不明顯,這是赤皮病前期階段,,此時有藥可治,;最后,菌絲向外生長出棉狀毛,,其狀如覆蓋棉絮,,肉眼可見,此時已病入膏肓,,基本上已不可救治,,也就是說,凡是傷口已潰爛,,水霉菌絲深入體內又外長明顯,,則大多沒有挽救的希望。因此,,要早預防,、早發(fā)現、早治療非常關鍵,。避免或者切斷、改變,、消除一定的致病條件(比如魚體受傷)是防治水霉病的關鍵所在,,需要我們慎重應對。有些養(yǎng)魚戶在秋末時或還沒到不吃料的時節(jié)就提前斷料停喂,,使魚苗虛弱過冬,,這類苗種大多受不了捕撈或密集裝運的折騰。因此,,盡量找信譽好,、口碑好、技術好的苗種場點買苗買魚,,盡量在一年到頭都在經常賣苗的苗種場點去買苗,,因為操作熟練得多,盡量帶水過秤計數,,買本地或近程魚,,農貿市場上又轉車的魚更不能要。
另外,,清塘魚和湖泊,、河道以及水庫等大水面的魚,,不宜冬春時節(jié)買來又養(yǎng),干水后清塘的魚幾乎遍體鱗傷,,大水面的魚在寬大水體很少受到驚擾鍛煉,,有"嬌生慣養(yǎng)"之嫌,這些注意點都得小心在意,。捕撈苗種時的操作最為關鍵,,用網具捕撈時一次性捕撈量不能過大,以防密度大而造成擁擠撞傷,,推薦用抬網最好,。苗種運輸時,一定要"吊水"暫養(yǎng)后空腹運輸,,裝魚密度應小一些為宜,。當再養(yǎng)魚下塘后用殺菌藥一到兩次消毒提前預防,有條件的調節(jié)一下水質,,只有這樣方能盡可能的避免魚病的發(fā)生,。當然,作者本人主張是避開冬末和早春購買苗種為好,。在西南地區(qū),,盡量在10月小陽春或者冬天來臨(11月)之前和3月油菜花開了之后,苗種和再養(yǎng)魚下塘轉塘較為適宜,。按照近些年的習慣用藥,,大家都基本上熟知,但效果并不好甚至沒有療效,。用來提前預防,、病得較輕和抑制尚未發(fā)病時,也許有效,。
水楊酸又名柳酸,,化學名稱是“鄰羥基苯甲酸”,即常見的"水霉凈"藥品,,是含有石碳酸環(huán)的環(huán)型結構物,。水楊酸具有抗真菌、止癢及溶解角質作用,。在魚體表感染真菌時可軟化角質層,,角質層脫落時也將菌絲同時脫落,此外,,水楊酸能幫助其他抗真菌藥物的穿透,,并抑制細菌生長。水楊酸復配產品為目前治療水霉病的主要藥物。
硫醚沙星,,又名復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是一種以合成大蒜素為主要成分的液體制劑。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丙烯基三硫醚(50%-80%),、二丙烯基二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組成。
五倍子系漆樹科植物鹽肚木的葉或小葉上干燥蟲癭,,由五倍子蚜蟲穿生而形成,。常用于治療人的癬、疥等真菌性皮膚病,,水產上多用來防治白皮病,、赤皮病、爛鰓病等細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的缺點是潑灑用量大,,2-4克/立方米水體,先將五倍子磨碎后煎水或用開水浸泡,。
大蒜素對真菌有較強的抑殺作用,,抗真菌作用強度與苯甲酸、山梨酸相當,。
二硫氰基甲烷(MT)是一種高效,、廣譜性優(yōu)良的藥劑,對水體病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都有很好的殺滅和抑制作用。作用機理是:二硫氰基甲烷在分解過程中生成的硫氰酸根阻礙了病原微生物呼吸鏈中電子的轉移,,從而導致有害病原的死亡,。近年二十年實際應用中證明,二硫氰基甲烷溶液對控制水霉病效果較好,。
每畝水面1米水深使用食鹽5斤加小蘇打5斤混合潑灑,第二天使用碘劑(復合碘,、聚維酮碘等)潑灑,,其后可以再使用食鹽加小蘇打合劑一次。這是倪達書先生通過多年試驗研究摸索出來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了水霉菌是水生微生物,,對鹽分較為敏感的特點,加入食鹽抑制其生長,。小蘇打(碳酸氫鈉)的作用,,除了增加水中鹽度,同時可以提升水體酸堿度(pH)。目前市售防治赤皮病,、水霉病的藥物很多,,這些廠家成品藥均可以使用但效果大多不好,或許是水霉病本來就不好治,。另外,,還有多烯類和非多烯類的抗真菌藥,主要有灰黃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因潑灑用藥成本高,,所以在實際上使用很少,。上列幾種藥物均可以采用,特別是用于發(fā)病前期的治療效果好一些,,但要輪換連用5-7天為一療程,。內服藥可以不用,因為一是低溫時本來魚就不大開口吃料,。二是發(fā)病無論輕重都不會吃食,。在治療時,最近幾年的冬天車輪蟲也寄生嚴重,,因此配用殺蟲藥一次為好,,另外,如果是老塘老水的改底一次為宜,。根據多年的實踐,,結合用藥大多無治的困境,辦法總比困難多,,想方設法去破防,,作者建議推薦如下的一些藥品用于低溫赤皮水霉病的防治,僅供借鑒參考,。用氨基酸作為絡合劑的蛋氨酸碘,,作為一個新型藥品,殺菌力廣譜,,有殺病毒的效力,,并且沒有藥殘。我們平常說的聚維酮碘的載體是聚維酮,,而蛋氨酸碘的載體是蛋氨酸,,用蛋氨酸碘的效果比我們平時用的聚維酮碘好,但藥價高些,。蛋氨酸碘穩(wěn)定性好,,滲透性強,幾乎沒有刺激性。蛋氨酸碘和聚維酮碘一樣,,可以和很多甚至是所有消毒藥物配合使用,,更能夠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用于水生動物的出血,、爛鰓,、腹水、腸炎,、疥瘡,、腐皮、赤鰭,、潰爛,、爛尾、爛嘴,、赤皮,、打印、脫粘等疾病,。頭孢類藥物,,其主要成份頭孢噻呋是第三代動物專用頭孢菌素,國家二類獸藥,,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陽性,、包括B-內酰胺霉菌株均有強效,。主要通過阻斷黏膜肽鏈的交叉鏈接,破壞細胞壁,,殺滅細菌,,體內血藥濃度可持續(xù)72小時,不易產生抗藥性,,是目前殺菌力最強的藥物之一,。頭孢類藥物可以用于魚類暴發(fā)性出血病、腸炎病,、爛鰓病,、爛尾病、弧菌病,、愛德華菌病、細菌性敗血癥,,白頭白嘴病,,白皮病,腐皮病等細菌性疾病。納米銀藥物,,可以迅速深入透析感染組織抑菌消炎,,快速修復創(chuàng)傷組織,促進細胞再生,,具有高效,、無毒、無副作用,、無腐蝕性,、無殘留、使用安全等特點,。納米銀具有超強滲透性,,強大的抑制細菌(諾卡、桿菌類,、腸炎類等),、病毒(虹彩病毒、出血病,、白斑病,、各類桿狀病毒、傳染性組織壞死病毒等),、真菌,、弧菌、皰疹等功能,,徹底清除水體常見的弧菌,、真菌、霉菌,、頑固耐藥菌,。上述3類藥物,,很多廠家都有生產均可采用,,加上前列的7種藥物和一些專門殺滅水霉菌的復方組合藥物,除了重傷致魚發(fā)病無可救治外,,綜合施治療程后有一些治療效果,。本期編輯:楊玲(微信號Young-fight,,新聞爆料、轉載授權請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