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只有一個高埔村,它是獨一無二的,?!蹦赀^古稀的張淀淵是廣州市增城區(qū)派潭鎮(zhèn)原文化站站長,每每談及廣州市增城區(qū)派潭鎮(zhèn)高埔古村,,他總感嘆“這里有活著的‘歷史’”,。
(增城區(qū)高埔古村,張九齡后裔用詩意守住鄉(xiāng)愁,,時長共3分31秒)
9月4日,,臺風剛剛過境,讓炎熱的高埔村有了一絲涼意,。這一天也是張淀淵定期“探村”的日子,。撫摸著高埔村的百年古跡,張淀淵邊走邊看,,時不時向旁人介紹高埔百年前的故事,,“如今村里的建筑年久失修,但高埔人的詩意與煙火,,從亭臺樓閣的殘型中仍然依稀可見,。”
高埔人懂詩,。相傳高埔村人是唐代名宰相、大詩人張九齡的后代,,舊高埔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新高埔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詩情畫意的生存土壤,,加上重視詩文教化的家族淵源,,使新高埔村人一邊躬耕田園,一邊讀書進仕,,過著亦耕亦讀的詩意人生。
高埔人愛詩,?!捌绞彺F饍煞妪R,云凈天空木葉低,?!薄靶虑缇G掩芙蓉嶂,亂石青分大小樓,?!薄痪渚湓娫~不僅是高埔人才情迸發(fā)之所在,也寄托著當?shù)乩习傩諏释恋那楦?,起承轉合間訴說著鷓鴣山丘,、高埔水庫、石門古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里是派潭鎮(zhèn)高埔村,有著屬于張九齡后裔們的詩意鄉(xiāng)愁,。
凝練
百年高埔百年人間
古往今來,,對字詞的錘煉,是詩詞創(chuàng)作之根基,。
正如古詩詞“吟安一個字,,勝卻萬般情”,,高埔古村的一株古樹、一口古井,、一棟古建筑,,背后凝練著百年人間煙火,,是高埔人開往一個又一個未來的“歲月列車”,。
“高埔村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先輩們?yōu)槎惚軕?zhàn)亂,,在這里尋得一隅安逸,也把張九齡傳承下來的詩情畫意帶到這個小山村中,?!备咂掖遴l(xiāng)賢張勁兒回憶著古村往昔,感嘆宗族祖輩的不凡歷程,,“你看這道石門縫,,當時就是一道抗匪防線?!?/p>
據(jù)清代《增城縣志》及村中《張氏族譜》記載,,新高埔村于明萬歷戊戍年(1598年)10月19日,由十四世祖張?zhí)m亭,、張椿庭兩兄弟始建,,后因匪患被迫棄村遷回舊居舊高埔,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再由張梅庵,、張補齋兩兄弟復新重建,。
記載著高埔古村往昔的《張氏族譜》
攤開現(xiàn)存于廣東省圖書館的《增城地名大全》,新高埔村包括欖樹嚇,、塘嚇,,距荔城西北二十三公里。從天空俯視,,新高埔村成半月形聚落,。“因村民從舊高埔遷出建新村,,故名新高埔,,有許多張姓村民在此聚居,大家都是張九齡的后代,?!睆垊艃赫f。
作為盛唐名相之后,,高埔人有著浪漫奔放的詩人氣質,,其中最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便是清代詩人張文灼,。張文灼既是一名詩人,,也是清代太學博士陳維岳的丈人,。因陳維岳協(xié)助朝廷匪亂有功,其兩個兒子獎軍功六品,,張氏家族成了當?shù)赜绊懽畲蟮拿T望族,。張文灼在高埔村中建設了許多亭臺樓閣,開辦講書授學活動,,傳播詩詞文化,,并以其影響力恢復了廢棄已久的派潭坪。
“古村廣場有8對旗桿石,,這是古代朝廷對讀書人的表彰,,從側面反映了高埔人一邊躬耕田園,一邊讀書進仕的詩意人生,。高埔自古人才輩出,,這是令每一個高埔人自豪的事情,?!睆垊艃褐钢?.5米左右,寬40厘米左右的石條,,臉上滿是自豪,。據(jù)了解,清朝以前只有科舉考試取得進士的人,,才有資格在家門口放置旗桿,,一個進士只能放置一對,旗桿石的多少,,直接表明了這個家族進士數(shù)量的多少,,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旗桿石的多少,,是家族人才盛衰的象征。
據(jù)介紹,,新高埔村在農業(yè)文明的基礎上,,崇文重教,形成了中國典型的耕讀文化,,數(shù)百年來在嶺南地區(qū)遠近聞名,,有著十分深厚的底蘊。高埔村人歷來重視耕讀,,文風蔚然,,村內處處見書院,,處處聞書聲,處處飄書香,,這些都是高埔尊學重教歷史的最好見證,。“古時高埔還是有名的驛站,,往來雅士絡繹不絕,,行商坐賈比比皆是,可以說是一個‘小盛唐’,?!睆垊艃赫f。
據(jù)資料記載,,高埔村現(xiàn)存增城區(qū)登記保護文物單位12處,,均始建于清代。按類型劃分,,其中有5處為壇廟祠堂,、2處學堂書院、3處為其他古建筑,、1處為橋涵碼頭,、1處為宅第民居。
百年高埔有著百年人間,。文風盛行的高埔村,,也是一個有著頑強戰(zhàn)斗力的紅色村。據(jù)村史記載,,高埔村在1939年被日寇進犯,,村自衛(wèi)隊積極反抗,九十余人依靠“燕譽樓”這座碉樓死守,,幸而保得全村百姓周全,。
“燕譽樓”
“慣看春風秋月,高埔?guī)捉洔嫔?.....”撫摸著“燕譽樓”樓身仍存的“彈坑”,,張勁兒突然有感而發(fā),,對著村中百年榕樹,吟詩長嘯,,用自己的方式訴說經歲月淘洗的百年高埔村史,。
縱情
文人墨客詩意縱橫
詩由情而生,情因詩更濃,,在高埔村更是如此,。
“作為張九齡的后人,高埔人愛看書,,看詩詞,,希望用詩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高埔村高埔社社長張耀航一邊翻開高埔村張姓族譜,,一邊對記者說,,“尤其每年大家到韶關祭祖,都會交流一些自己寫的詩,。這些詩詞雖然不是傳世佳作,,但也是一種獨屬于張九齡后人的風雅?!?/p>
高埔人的詩意,,從古村建筑可見一斑。如建于清代的書房曰園,,三間四進,,頭進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滴水剪邊,,青磚石腳,,紅磚鋪地,。屋內更有廳,、房、天井,、雕梁畫棟,,精巧非常?!霸粓@屋內有一處不大的空地,,兩邊有精雕的房柱,那就是古代文人墨客縱情詩歌之處,?!睆垊艃赫f。
當?shù)卮迕窠榻B,,在明清時期,,高埔村是詩人的雅集之地,吸引了楊梅都(派潭),、崇賢鄉(xiāng)(小樓)等地的大批詩人,,村里的“涉趣園”“燕譽樓”“黎光閣”等風雅之地都是他們的流連處。在濃郁詩風的影響下,,高埔村詩人輩出,,歷史上曾產生過許多詩人,,如明代有張大中、張昌華等,,清代有張文灼,、張鳳鳴等。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們在高埔古村以茶酒相聚,,結廬寫詩,,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敖裉?,在張氏族譜以及《增城縣志》上,仍然可以看到先輩詩人們吟詠‘招賢八景’‘楊梅八景’‘高埔八景’等勝景的大量詩歌,?!睆堃秸f。
村中最引人注目的“燕譽樓”,,可謂是集高埔古建筑之大成,。這棟高4層,約20米高的碉樓是防御型建筑,,每層樓都鑿有槍眼,。樓的南面最高處書“燕譽樓”三個陽紋繁體正書,建筑背面雙鍋耳山墻,,造型獨特,。“你看‘燕譽樓’,,雖飽經滄桑卻未有巨變,,這是高埔人匠心所在?!睆垊艃赫f,。
“燕譽樓”的主人是清代詩人張文灼。當時邑人吳學思路過村中,,與張文灼詩酒和唱,,留下了《燕譽樓》一詩:百尺高樓倚翠微,朝來野色媚春暉,;綠成圍處千篁繞,,清到門邊一水飛。浮檻山光長侑酒,,對人花萼欲香衣,;月明容有吹簫客,曾向當年引鳳歸,。
“高埔古村厚重的木門,、悠長的石板路,、古樸的老房子,這些是屬于派潭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高埔百姓扯不斷的鄉(xiāng)愁,。先輩們的詩意文化,是烙印,,也是財富,,需要我們去重視去保護?!睆埖頊Y說,,“我們要各方合力讓百年高埔煥發(fā)新生機,這也是我們文化站的職責,?!?/p>
升華
“只要詩在,高埔就在”
走進當下的高埔古村,,處處可見損毀的古建筑,,大部分亭臺樓閣如今已成殘垣破壁;人煙依稀,,大部分村民已搬到不遠處的新村,。
就如同詩詞最終要以寥寥數(shù)字升華為無盡妙想,高埔古村也要迎來一次屬于自己的“升華”之路,。
“比如這條已經淤塞的村河,,如果能恢復為清波碧漾,那小橋流水繞古樓的景色,,必是蘇州的耦園,、網師園,、滄浪亭所不能比擬,。”望著高埔的護村河,,張勁兒感嘆道,。他指出,高埔古村北側有4座古橋跨河而建,,均為兩孔花崗巖石梁式古橋,,建于清代。一座由村里通往別墅區(qū),,其余三座分別建在“燕譽樓”東面,、北面和得月樓東南河面上?!皹蜷L7至8米不等,,寬1.5米左右,,均為花崗巖石條做橋面。這些橋梁橫跨村中,,將村里的各大建筑連起來,,是村里村外的主要通道,也讓過去的高埔成為美麗的小橋流水人家,?!?/p>
“只要詩在,高埔就在,?!睂τ诠糯宓奈磥恚瑥垊艃号c張耀航,、鄉(xiāng)賢與村干部不約而同地說出同樣一番話,。他們的信心來自歌頌八景的一首首古詩,也來自身為張九齡后裔的文人精氣神,?!案咂掖逵兄鴦諏嵡趧诘募绎L文化,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高埔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對于古村,,我們有信心留住這一方鄉(xiāng)愁?!?/p>
信心之外,,行動已經展開。根據(jù)派潭鎮(zhèn)黨委,、政府的規(guī)劃,,高埔村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以打造“文化旅游名村”為目標全面開發(fā)古村古跡,,結合百年榕樹,、千畝稻田、高埔水庫等景點,,開發(fā)古村精品旅游路線,,激發(fā)鄉(xiāng)村發(fā)展新動能?!拔覀兿M麑⒙稜I熱,、研學熱、茶旅熱,、夜市熱帶到高埔,,將現(xiàn)代旅游產業(yè)與古村相結合,帶旺人氣,做大村集體收入,,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業(yè),。”高埔村黨委書記張建鵬說,。
當下,,高埔村獨有的傳統(tǒng)古村落資源,也引起了廣東省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的關注,?!靶聲r代的古村落保護,不僅僅是要讓它‘存下去’,,跟要助其‘活起來’,。”廣東省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一所技術總監(jiān)蔡志磊認為,,高埔村整體村落的活化更新,,需要擯棄“推土式”的大拆大建,而要采用小規(guī)模,、漸進式的微改造,,逐漸恢復古村落的傳統(tǒng)街巷肌理和風貌,提升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改善村民居住環(huán)境,,真正讓村民能夠住回來、用起來,?!拔覀円獙Υ迨氛故攫^、鄉(xiāng)間書屋,、文化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進行多元活化,,將物質空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在文化民俗活動和傳統(tǒng)建筑的交互碰撞中,,古村落才能煥發(fā)新活力,。”
“高埔古村有傳統(tǒng)的‘八景’,,也有涼粉草,、粉葛、熬餅等傳統(tǒng)食品,,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源,讓高埔有著成為省級文化地理坐標的潛力,?!睆V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陸穗崗說。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陸穗崗
陸穗崗建議,高埔古村要緊緊抓住“文化”與“人氣”,,建設一個特色農產品集散街,,打造一批吸引游客眼球的“新八景”,雕琢一條集聚張九齡文化的古村落,,以鄉(xiāng)村建設帶動古村振興,,讓高埔成為廣東的“江南水鄉(xiāng)”?!案咂乙浞掷矛F(xiàn)代人的‘戀土情結’,,讓古村既成為游客首選目的地,也成為高埔人安居樂業(yè)之所在,,讓‘詩’與‘遠方’雙向奔赴,。”
2023年6月2日舉辦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當下,廣東全面實施“百縣千鎮(zhèn)萬村高質量發(fā)展工程”,,同樣強調要加強傳統(tǒng)村落保護利用,,守住鄉(xiāng)村文化根脈。為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鄉(xiāng)土文化傳承的平衡中續(xù)寫嶺南古村落的新輝煌,,南方農村報持續(xù)推出“鄉(xiāng)土文脈”系列報道,,走訪廣東傳統(tǒng)村落,尋來處,、問去處,,探尋嶺南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策劃】嚴亮 周曉鳳
【統(tǒng)籌】冼偉鋒 鄭展能 馬炳華
【記者】韓安東
【攝影】吳秒衡
【視頻】李卓然
【設計】梁羅娜
【來源】南方農村報